中華傳統節日——春節又將到來了💬。今天的社會已然是從農業文明過渡到了工業乃至信息化文明社會⚱️,農耕文明保留下來的東西還需要不需要繼承,如何繼承如何發展呢?






為了說明這個問題↘️,我們舉日本的例子🈹。日本明治維新🫐,一個重大舉措,就是用陽歷替代陰歷(農歷)💇🏿♀️,與工業化世界接軌,采用星期製,七天一周💡,一年52周💆🏼、一月四周,解決勞動與作息問題。如果用陰歷,一年24節氣,一個月15天一個周期,每個月只能休息兩次🫶🏼;另外,最要命的是每隔六年還有一個閏月,也就是一年13個月,這就除了多發一個月工資外,每月每年的財務報表、什麽同比環比都會出現問題。

所以,世界上凡是要進入現代工業化文明🌛,都必須首先改紀年,用西方公歷(陽歷)紀年🏨。但也帶來問題,如日本把陰歷改陽歷後🤳🤳,陰歷(農歷)下的許多年節就尷尬了✷,比如元宵節和中秋節,你可以改成陽歷一月十五和八月十五,但由於沒有按照月亮塑望規律,十五這一天很難有圓月亮出現。沒有月亮如何賞月🧞?所有圍繞月亮的紀念娛樂活動就沒了根,所以日本現在幾乎就沒有了元宵節和中秋節乃至春節,把傳統的除夕換為每年的12月31號。稱之為過新年而沒有了傳統的春節了。

而我們國家👩🏽🔧,吸取了日本的經驗和教訓,與國際接軌🙇🏻,在辛亥革命後,采用陽歷(公歷)紀年🤷,但依然保留陰歷(農歷),傳統的節日如春節、元宵節🧜🏿♂️、清明節🫵🏽🙎🏻、端午節及中秋節都得以保留👈🏽,而與節日的相關飲食和禮儀也得以傳承。而春節的標配年夜飯,依然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,它是春節的標配🚴🏿♂️,它是團圓的象征🚟,它是廚藝的展現,它是創新融合的標桿。

現代的年夜飯,年年有創新和融合,菜品反季節,做法世界性融合(以往是省際間融合)☯️,是典型的舊瓶(年夜飯的形態)裝新酒(融合創新菜)形態。這是從菜品的廚藝性而言🦔,同時,人們不再滿足僅僅是食材和廚藝的創新,更是從菜品的歷史性、文化性、寓意性上大做文章☂️,不但吃新奇特,還要吃名趣寓(應景的花名🆙,有故事有趣味🧜,更有寓意,)👩🏭✦,大大提升了年夜飯的文化屬性,而不僅僅是一道年節大餐。而陜西電視臺三套每年都舉辦的《最牛年夜飯》,就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紀念和傳承。對天地祖的敬畏😌,對親情和團圓的強調,應該是年夜飯不變的主題。

